

拓跋氏
拓跋力微
河南
拓跋珪、拓跋嗣、拓跋焘
颍川郡、雁门郡;颍川堂、雁门堂
待补
得姓始祖
拓跋力微。
据《魏书·序纪》记载,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。他为“远近所推,统国三十六,大姓九十九,威振北方,莫不率服”。所谓统国三十六,大姓九十九,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。拓跋毛后,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,正值东汉初年,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。“南迁大泽,方千余里,厥土昏冥沮洳”。七传到了拓跋邻,以所在地荒遐,又谋南迁,因年老,传位于子拓跋诘汾,帅部南移。“山谷高深,九难八阻,于是欲止。有神兽,其形似马,其声类牛,先行导引,历年乃出,始居匈奴之故地。”神兽之说,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。拓跋诘汾死,子拓跋力微立。在《魏书·序纪》里,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,他在位五十八年,活了一百零四岁。在拓跋氏历史上,力微是有贡献的,因此他被称为始祖。
展开
待补
展开
迁徙分布
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,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,拓跋氏望出颍川郡、雁门郡。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记载:“黄帝子昌意少子悃,受封北土,黄帝以土得王,北俗谓土为拓,谓后为跋,故以拓跋氏。后孝文帝改为元氏。自是拓跋降为庶姓。”另《北史·魏本纪》、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也有同样的记载。由此可知,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。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,后为前秦苻坚所灭。淝水之战后,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,同年改国号为魏,史称北魏。先建都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),后孝文帝迁都洛阳。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,西至新疆东部,东至辽西,南至淮河、秦岭为界。共历17帝,171年。拓跋姓望居颍川郡(战国时秦国置郡,相当于现在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)、雁门郡(战国时赵国置郡,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)。
展开
郡望
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。之所以名为颍川郡,是因为有一条河,名为颍水,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。郡治设在阳翟(今河南禹州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、长葛县、登封市、宝丰县以东,尉氏县、郾城县以西,密县以南,叶县、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。南北朝时期东北魏王朝武定年间(公元543~550年)治所移至颍阴(今河南许昌),北齐则改为长社县。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。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,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。
雁门郡: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,秦朝、汉朝沿用,治所在善无(今山西右玉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、五寨、宁武、代县一带。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(今山西代县),此后多以雁门为郡、道、县建制戍守。雁门关之称,始自唐朝初期,因北方突厥崛起,屡有内犯,唐朝驻军于雁门山,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,戍卒防守。
堂号
颍川堂:以望立堂。
雁门堂:以望立堂。
展开
待补
展开
-
04-252020历史名人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(371-409)【注:拓跋珪死后,其子拓跋嗣继位,于公元410年(永兴二年)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,庙号烈祖,公元420年(泰常五年)才改谥为道武皇帝,公元491年(太和十五年)改庙号为太祖。】
-
04-252020郡望堂号郡望 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。之所以名为颍川郡,是因为有一条河,名为颍水,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。
-
04-252020迁徙分布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,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,拓跋氏望出颍川郡、雁门郡。
-
04-252020得姓始祖拓跋力微。据《魏书·序纪》记载,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。拓跋毛后,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,正值东汉初年,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。
-
04-252020拓跋姓氏源流据史籍《魏书·序纪》记载,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。拓跋毛之后,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,正值东汉初年,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,“南迁大泽,方千余里,厥土昏冥沮洳”。
-
04-252020拓跋恂拓跋恂 (公元482~497年),汉名元恂,北魏孝文帝之长子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。拓跋恂很早即被父亲北魏孝文帝立为太子。拓跋恂素不好学,身体又肥胖,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,每每追乐旧都平城的凉爽,常思北归;又不愿说汉语、穿汉服,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,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,顽固保持鲜卑旧俗。当时,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,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,反而怀恨在心,因此他是反对改革、反对迁都的陈旧鲜卑贵族利用的主要工具。
-
04-252020拓跋子推拓跋子推 (生卒年待考),代北人(今山西代县)。著名北魏大臣。拓跋子推是北魏献文帝的叔叔,时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。当时北魏献文帝不想作皇帝了,准备将其位让给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,乃派人驰往漠南,向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秃发源贺征求意见。秃发源贺按照鲜卑传统的父终子及的礼仪,坚决表示不可,之后驰驿入长安,向北魏献文帝正色谏阻,
-
04-252020拓跋宏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(471-499),即拓跋宏,亦即元宏,北魏皇帝。即位时仅五岁,太皇太后冯氏当国。太和十四年(490年)冯太后死,始亲政。亲政后,进一步推行改革:太和十七年(493年)孝文帝从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)迁都洛阳;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,藉以改变鲜卑风俗、语言、服饰;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;评定士族门第,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;参照南朝典章制度,制定官制朝仪。孝文帝的改革,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,起了积极作用。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(496年2月2日)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
-
04-252020拓跋焘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(408-452),423-452年在位。字佛貍。鲜卑族拓跋部人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。北魏太常七年(422年)四月被封为泰平王,旋立为皇太子。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,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,纳其谋略,整顿内政,屯田练武,增强国力;把握作战时机,依靠鲜卑骑兵,先后攻灭夏、北燕、北凉,破柔然,击敕勒,袭山胡,降鄯善,逐吐谷浑,攻取南朝宋之虎牢(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西)、滑台(今滑县东)等地,统一了中国北方。在历次战争中,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,决策雄断,部署周密,讲究战法,临阵勇猛
-
04-252020拓跋嗣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(392-423),409-423年在位。在位15年,礼爱儒生,好学史传,采集经史,隆基固本,内和外辑,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。对内巩固王朝统治,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,费了不少气力,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,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,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。由于长途攻战劳顿,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。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。终年32岁。